• 好文欣赏: 家长和企业招聘人员必读: 升学路上的清醒剂: 别让 “捷径” 变成 “绝路”

    发布日期:2025-09-07 07:37    点击次数:143

    夏季高考、春季高考、专升本,这三条路径看似都通往高等教育,实则在难度、含金量、未来发展上有着很多区别。可偏偏有人看不清这层差别,要么被 培训机构“提升学历” 的幌子忽悠,要么抱着 “走捷径” 的心态选择轻松的路,到头来不仅花了冤枉钱,还耽误了孩子的前程。作为家长、孩子,甚至企业招聘者,都该把这些道理掰开揉碎了看明白。

    一、三类考试的真实差距:难度决定层次

    夏季高考为什么含金量最高?因为它是真刀真枪的较量。科目多、覆盖广,考题的逻辑性强、计算量大,能从千军万马中筛选出学习能力强、基础扎实的学生。能在夏季高考中脱颖而出的,不仅是知识掌握得好,更有强大的抗压能力和思维能力,这正是好大学、好企业看重的核心素质。

    春季高考难度稍低,更侧重专业考核,虽然比不了夏季高考,却也比专升本有分量。而专升本呢?各省自己出题,难度明显降了一个档次。因为参考的学生大多是专科层次,基础相对薄弱,考题在逻辑性和计算量上都松了不少,有的地方甚至刻意降低难度。说白了,这考试从设计上就没打算选拔顶尖人才,和高考的层次根本不在一个水平线上。

    二、专升本的 “捷径”,藏着更大的坑

    有些学生明明知道高考含金量高,却宁愿选专升本,说穿了就是怕难,想捏软柿子。可 “捷径” 往往走不远。好大学早就看清了这点,纷纷停招专升本。为什么?因为他们做过对比:同一门课,专升本学生的及格率比高考入学的学生低一大截,学习质量根本跟不上。如果专升本的学生真有实力,那些 985、211 大学怎么会取消招生?答案不言而喻。

    更现实的是,现在专升本基本是民办学校挑大梁,公办学校名额少得可怜。民办学校没有政府拨款,全靠学费赚钱,学生花了大价钱进去,师资水平却很一般,不少学生混了几年,除了一张文凭,啥真本事没学到。企业招聘时看得明白,专升本的文凭水分明显比高考统招本科大得多 —— 真有含金量,那些好企业早就抢着要了,何必在招聘时卡学历?

    三、最糊涂的选择:为了省钱选专科,又为了提升学历选择读民办本科

    尤其要说说那些高考过了本科线,却因为民办本科学费贵选了专科的学生和家长。你们当初选专科,不就是为了省钱、为了早点就业吗?可现在呢?不少人因为受到培训机构的宣传和蛊惑又想着通过专升本去读民办本科 —— 这不就是绕了个大圈子,本末倒置,又回到原点了吗?

    民办本科的学费,几年前你嫌贵,现在只会更贵。多少民办学校把涨价当成生财之道?你花着比几年前更高的学费,去读一个认可度不如高考本科的文凭,图什么?这不是给自己找罪受吗?还不如在专科阶段踏踏实实学技能,考个硬证书,早点就业攒经验,比什么都强。

    四、家长必须清醒:上学是为了就业,不是逃避

    从幼儿园到大学,十几年的校园生活像一条闭环轨道,让许多学生养成了 "只懂上学,不懂就业" 的思维惯性。他们从未体验过职场的早高峰、业绩考核的压力,也没见过就业职场招聘会上 职场招聘人员 筛选简历时的挑剔眼神。对 "工作" 的认知,仅停留在他人口中的模糊描述。

    这种与社会的长期脱节,让 "继续上学" 成了最轻松的选择。临近大学毕业,专升本、考研成了拖延进入社会的 "缓冲器"。当被问及 "升学的目的" 时,很多大学生会说 "提升学历"" 追求更好的发展 ",却很少有人能说清未来想做什么工作。看似坚定的理由背后,藏着对就业的恐惧 —— 就像面对一场必须参加的考试,总想多磨一会儿洋工。

    有些学生在学校待久了,不愁吃穿,总觉得 “一直上学就好”,根本不懂就业有多难。家长可别被孩子的想法带偏,得明白:上学是为了更好就业,不是为了逃避社会。

    培训机构天天喊 “提升学历”,其实是想赚你的钱。等你落榜了,他们又会说 “上学不是唯一出路”,两头赚钱。家长得掂量清楚,花大价钱读个没含金量的本科,不如让孩子学门硬技术,将来找份踏实工作。你是要孩子有个能安身立命的本事,还是要一张没人认的文凭?

    所以家长们必须认清一个真相:各类升学培训机构的核心目的从来不是服务学生、也不是为了孩子的未来着想,而是赤裸裸地赚钱。他们不会无偿付出,所有的宣传包装——无论是“为你前途铺路”的话术,还是“提升学历改变命运”的承诺,本质都是为了让学生掏钱,让家长买单。

    五、企业要擦亮眼睛:学历背后是能力差距

    企业招聘负责人也该明白,很多孩子一门心思想进央企、国企,却不知道一个基本事实:上世纪 90 年代的国企改革中,大批地方国企兼并重组,通过“抓大放小,减员增效”等措施,使得国企数量大幅减少。如今全国央企国企总数仅 1100 多家。而根据市场监管总局的数据,我国民营企业已超过 5700 万户,占企业总量的 92.4%,贡献了 80% 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

    民营企业的逻辑很直接:老板要的是能创造价值的人,是有技术、能出成绩的人,而非徒有文凭的 "空架子"。一个有 3 年经验的专科生,可能比刚毕业的高学历学生更受青睐;一个能为公司带来订单的销售,远比 "高学历" 的应届生更吃香。职场不是纸面上的成绩,业绩能力才是硬道理。

    |六、解决办法:与其让孩子抱着 "提升学历的梦" 拖延,不如带他们做三件事:

    查一组数据:看看 5700 万户民企与 1100 多家央国企的比例,明白就业市场的真实版图;

    跑一次招聘会:目前教育部正在大幅度搞就业招聘会,带着孩子去现场看看就业招聘会,听听 各个企业的招聘负责人 "更看重什么";

    聊一次天:找在民企工作的亲友聊聊晋升路径,打破 "民企不稳定" 的偏见。

    监管部门也该出手:打击培训机构的虚假宣传,规范 "升学焦虑营销",引导学生树立 "升学为就业服务" 的正确观念。

    说到底,不管是学生还是家长,想明白 “就业才是目的”,才能做出不后悔的选择。别让一时的侥幸,变成一辈子的遗憾。